回望2024年,整个债券市场都经历了坎坷艰辛之路,境外债这一条融资渠道同样备受关注,从城投境内债被完全限制新增到窗口指导产业化转型道路明确,境外债作为为数不多的融资渠道支撑着城投平台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但随着境外债逐渐收紧、134号文等文件的发出,国家整治境外债的决心似乎逐步坚定。本文接上回对境外债的分析,继续从政策、实例以及未来境外债走势的预测进行研究说明:▍境外债整体继续收拢

结合上篇对境外债管理的时间线整理,根据多方消息证实,目前境外债已经就审核程序上实现进一步完善。相关部门已经通知申请通过境外债融资的城投平台,若想要新增外债额度,需要省级FGW以及CZ部门均出具相关意见。FGW部门仍然负责主要申报材料审核,CZ部门主要针对平台的债务风险进行评估。比起之前仅需FGW部门审核,CZ部门的加入无疑给境外债申报又新增一道关卡。
笔者观点:从规定地区债务颜色以及弱区县无法直接新增境外债,到现在直接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查,这一步也算是对境外债审核的规范化整改,多加一道审核更多的是为防范重大债务风险考虑。也杜绝了较多弱经济地区的城投平台在没有达到境内债发行要求时,想要尝试以境外债实现融资,即使十几个点的成本也能保持初心不改。这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债务困境,但是此类高成本融资只会让城投平台伤上加伤。与此同时,从今年下半年的债券市场来看,境内债平均发行成本已经降至3%左右,而境外债在票面+通道等各项费用的支出下,总体成本仍然稳定在10%以上,这样的利差现象是监管不希望看到的,还是想要城投平台能够抓住自身发展,趁早完成产业化转型。
自134号文发出说明逐步落实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已经接近半年时间,早在政策刚落地的时候,贵州六盘水市民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已经发布过境内债置换境外债的招标公告,但由于各项原因被叫停。在此以后,有四个月的时间都没有听到有城投平台真正做到境外债置换实际落地。这也可能是由于监管层面暂未落实通过何种途径去具体实现境外债置换。
截至2024年12月12日,监管层具体置换途径已初步落实,西南省份某城投公司对到期的2亿美元境外债以境内发行PPN产品进行置换,共计发行14亿人民币,符合汇率换算的基本逻辑,这也是目前市场上的第一笔境内债置换境外债的成功落地案例。从发行人主体情况来看,其主体评级已达AAA评级,由市国资委直接控股,同时从主营业务来看基本为经营性业务,是大型产业类AAA主体,从审核程序上没有太多能够被卡的问题点,后续也期待能够有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实现置换突破。目前境外债的融资途径虽然受到了较大限制,但在未来被完全阻断的可能性较小,只会面临更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1、支持合理融资需求
国家发改委鼓励更多的中资企业利用香港这一国际金融平台,开展跨境融资活动,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在积极研究进一步推进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的优化措施,如深化拓展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完善境外投资者流动性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等。
2、企业自身需求与发展
境外业务拓展:一些企业在境外有业务布局和投资项目,需要在境外筹集资金来支持业务的发展。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境外债融资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只要企业的境外业务持续发展,境外债融资途径就有存在的必要性。
3、市场需求与国际合作
境外投资者需求:全球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已连续 16 个月增持中国债券,累计增持超过 1 万亿元,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债券的需求持续增长,这也会促使境外债融资途径保持一定的畅通。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例如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合作,以及在债券通、互换通等机制安排上的不断完善, 都为境外债融资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便利。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境外市场对人民币债券的需求也可能会增加, 进一步促进境外债融资途径的畅通。
原创:闻昊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债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