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境外债是由中国境内企业以及其掌控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筹集资金时所发行的、以本币或者外币作为计价标准且期限在 1 年以上的债务工具。它的主要类别包含美元债和点心债(也就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其中,美元债是以美元来计价的债券,而点心债则是以人民币进行计价。
从发行的形式方面来看,中资境外债主要采用公开发行的方式。以 2023 年的情况为例,在这一年,中资境外债的新发行额度大约为 824.1 亿美元,和上一年相比减少了 20%。从具体的分类来看,中资房地产企业的新发行处于持续停滞状态,产业类和城投类的新发行数额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美元债在发行中的占比显著减少,而人民币的占比则大幅提升。在 2023 年中资企业发行的境外债中,美元债的占比从 2022 年的 84.0% 下降到了 58.9%,发行额同比下降了 43.8%,募集到了 485.8 亿美元。而在同一时期,以人民币计价的境外债占比大幅增加,发行总额从 2022 年的 89.5 亿美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278.2 亿美元。
(一)初见端倪,禁止364发行:自年初开始,国家对中资金融机构持有的地方融资工具尤其是1年期的美元债情况进行摸排审查,并全面叫停364境外债,虽然有部分地区可以暂时实现突破,但金额以及成本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正式出台,给予政策支持:接着在年中时为了进一步缓解境外债成本压力,国家出台134号文以文件的形式具体表明禁止364新增,同时拟通过发行境内债券置换境外债(虽还没有具体落实,但已有小道消息称国内监管正在设计具体方案,并拟落实某一家监管主要负责);
▍境外债被叫停原因分析
结合以上对境外债的简介以及监管对境外债融资的具体态度,笔者也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做出以下分析:
(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1.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较大
1)全球贸易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直接影响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企业在这种环境下发行境外债,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稳定、贸易壁垒增加等风险。例如,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由于贸易摩擦导致订单减少,收入下降,若此时还背负着境外债的偿还压力,无疑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2)汇率风险成主要原因:汇率波动频繁,利率走势难以预测。对于发行境外债的企业或国家来说,汇率风险可能导致在偿还债务时需要支付更多的本国货币,增加了偿债成本。比如,某企业发行以美元计价的境外债,在本币贬值的情况下,偿还债务时需要兑换更多的美元,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
2.国际金融监管加强
1)提高准入要求: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累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国监管机构纷纷加强了对境外债的监管。同时对境外债发行人的信用评级要求更加严格,只有具备较高信用评级的企业或国家才能发行境外债,这使得一些信用评级较低的主体无法进入境外债市场。
2)加强监管力度:监管机构加强了对境外债交易的监管,对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这使得境外债的发行和交易更加规范,但也增加了发行和交易的成本及难度。
(二)内部经济发展需求
1.防范金融风险
1)缓解地方债务压力:境外债的发行和偿还涉及到多种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如果企业或国家过度依赖境外债融资,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波动,就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国内SD省、YN省等地,由于前两年境外债完全放松监管,使这些地区的多数平台均通过境外债实现融资,使得其中部分地区债务压力极大,直到近期才被完全叫停。因此,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境外债的管理和监督。
2)减少投机性活动:此外,企业在发行境外债时,需要明确资金的用途,确保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用于投机性活动。同时,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估,防止企业过度负债。对于一些高风险的行业或企业,限制其发行境外债,以降低金融风险。
2.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
1)推动国内金融市场: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减少境外债的发行,引导企业和国家更多地利用国内金融市场融资,可以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
2)加强境内债融资角色:加强国内债券市场的建设是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完善债券市场法律法规、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丰富债券品种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国家在国内发行债券融资。例如,近年来我国推出了绿色债券、熊猫债券等创新品种,虽然目前此类债券的覆盖面不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一定能为企业和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融资选择。
3)完善资源配置: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项目的建设,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鼓励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用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原创/闻昊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债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