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能突围:城投公司转型中的“管理革命”

一场静悄悄的组织能力升级,正成为城投转型成败的关键战场。

中部某省会城市的城投会议室内,董事长面对着一份令人忧心的报告:公司三年来引进的27名金融、投资领域专业人才,已有19人陆续离职。更棘手的是,公司即将启动的新能源产业投资项目,因缺乏专业团队而陷入停滞。

这并非孤例。在全国城投转型的浪潮中,管理效能不足已成为比债务压力更隐蔽、更顽固的瓶颈。当政策收紧、融资渠道收窄,那些曾依赖政府信用“输血”的城投平台,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市场化经营的全新战场上——而手中的管理“武器”却显得如此原始。



图片

转型深水区的真实痛点

人才断层比债务危机更可怕。”一位省级城投高管坦言。当城投公司从融资平台转向产业运营主体,管理效能的短板瞬间暴露无遗。

1.1 人才结构的时代错位

在传统基建领域驾轻就熟的城投团队,面对新兴产业投资时往往手足无措。数据显示,城投公司中传统基建人员占比高达72%,而具备资本运作、产业投资能力的专业人才不足10%。某东部城投的人力资源总监苦笑道:“我们懂修路架桥的工程师一抓一大把,但找一个懂半导体产业分析的投资总监比登天还难。”

金融投资类岗位年均17% 的离职增长率,不断抽空着城投转型的智力资本。当市场化机构以数倍薪资挖角,体制内薪酬体系的城投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1.2 管理机制的体制烙印

“上午开董事会,下午接政府会议通知,晚上赶项目协调会。”这种状态是多数城投高管的日常写照。政府指令与市场决策的双重逻辑在城投体内撕扯,导致企业战略摇摆不定。

某中部城投的文旅项目就是典型案例:政府要求保留公益属性,市场需要商业回报,最终落地的“四不像”产品游客满意度仅41%。这种目标冲突在城投产业转型中屡见不鲜。

1.3 组织运行的效率困局

“一份采购审批要过七道关,等流程走完市场机会早没了。”长三角某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的抱怨道出了体制痛点。当市场化企业以灵活机制抢占赛道时,城投公司还在层级审批中蹒跚前行。

某省级城投曾拥有14个 管理部门,仅法务部就有三个科室,却连基本的合同审核都要排队一周。臃肿的组织架构、模糊的权责边界,让城投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举步维艰。



图片

破局者的创新实践

在看似无解的困局中,一批先行者已杀出血路。他们的实践揭示:管理革命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与智慧

2.1 组织重构:从“叠床架屋”到“敏捷作战”

L市城建集团的大胆改革震动业界:将14个 管理部门整合为5大事业群,管理费用直降31%。更关键的是赋予事业群充分自主权——项目投资5000万 以下决策不必上会,团队组建自主决定,薪酬总额包干使用。

“现在从项目立项到资金到位最快15天 完成,比以前缩短两个月。”该集团产业投资板块负责人表示。组织扁平化释放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市场敏感度。

J市的做法则更具颠覆性:将43家 市属一级企业整合至20家 左右,将建筑类企业重组为建工集团,生物医药资源整合为健康集团。这种“合并同类项”策略迅速打造出多个专业领域小巨人。

2.2 人才工程:打破体制“旋转门”

面对专业人才荒,Z省祭出组合拳:对产业投资人才实施个税返还政策,高管团队推行市场化选聘,核心岗位引入“335”指标考核。改革后关键岗位留存率从不足60% 跃升至92%

“我们投资部总监来自知名基金公司,年薪是董事长的3倍。”该省某平台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透露,“特殊人才需要特殊政策,这点终于形成共识。”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人才梯队建设。多地城投启动“菁英计划”,通过项目历练、校企合作、外部代培等方式,三年内培养50名 既懂政府逻辑又具市场眼光的复合型干部。这种造血能力比单纯挖人更具战略价值。

2.3 数字赋能:重构管理“操作系统”

在连云港,城建控股集团的管理驾驶舱大屏实时跳动着数据:132家 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向、项目进度、资产变动一目了然。这个覆盖全集团的数字化平台,让原本需要月余的资产盘点缩短至72小时

浙江的“标准地数字地图”则展现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整合土地资源、产业政策、招商信息,打造产业投资的智能决策系统。当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城投公司积淀数十年的政府资源与区域洞察,正转化为独特的竞争壁垒。



图片

产业转型的“蜕变样本”

在众多转型案例中,H市建投的蜕变 最具启示意义。这家曾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平台,如今已成为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 等战略产业的重要推手。

3.1 治理重构:政企关系的再定义

该市创新建立“双线汇报”机制:产业投资项目由城投董事会决策,政府仅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股东权利;公益性项目则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明确回报机制与考核标准。这种清晰的权责划分,让企业既能服务战略又不失市场理性。

更关键的是建立市长牵头的月度联席会制度,企业按季提交转型进度白皮书,政策落地周期从90天 压缩至45天。政企协同效率的提升,为产业投资赢得宝贵时间窗口。

3.2 业务聚焦:产业投资的精准打法

当同行还在多元化迷雾中摸索时,H市建投已锁定“屏—芯—端”产业链深耕。其投资策略极具特色:基础建设 与产业投资 双轮驱动——先以传统优势建设标准化厂房,再通过产业基金参股关键技术企业。

这种“筑巢引凤+精准孵化”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市场化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8%,带动城市税收增加17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培育的某显示材料企业已启动科创板上市,潜在投资收益超初始投资10倍



系统破局的实践路径

2023年8月,国务院部署“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城投转型注入新动能。结合政策导向与前沿实践,管理效能突围需把握三大关键:

4.1 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型政企契约

  • • 决策赋权:落实董事会六项核心职权,特别是重大投资决策权。
  • • 目标管理: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业务,实施分类考核
  • • 风险隔离:建立产业投资负面清单,划定决策“红线”。

某省级国资委负责人指出:“政府要从‘操盘手’变‘规则制定者’,允许城投在明确边界内自主经营。”

4.2 机制市场化:激活人力资本效能

薪酬改革需要更大突破:对产业投资团队实施“跟投机制”,某园区开发团队跟投收益达本金1.8倍;推行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成等多元激励;试点超额利润分享,将核心人才收益与企业成长深度绑定。

在Z省城投,投资团队薪酬构成已调整为“基础年薪+绩效奖金+跟投收益+超额分成”四维模型,最高浮动部分可达固定收入的300%。这种激励创新极大释放了人才潜能。

4.3 能力专业化:锻造产业经营内核

  • • 设立产业研究院:配备行业分析师团队,深耕区域优势产业。
  • • 构建生态联盟:联合专业机构,弥补尽调、风控短板。
  • • 搭建学习工场:通过实战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

合肥建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专业团队对新型显示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参数、成本结构如数家珍,能精准判断企业价值与成长空间。这种深度产业洞察力,才是产业投资的真正护城河。

迈向城市新经济引擎

站在2025年的转折点上,城投转型已进入攻坚期。当管理效能这个“慢变量”开始加速,产业转型的路径正逐渐清晰。

在山东,金鲁班集团正将基建优势延伸至智慧交通运营;在广东,深圳特建发把产业园区升级为创新生态社区;在江苏,扬州建工携绿色建筑技术进军全国市场。这些探索揭示着同一个规律:城投的产业未来不在陌生领域,而在对政府资源与区域禀赋的创造性转化

管理革命没有终点。随着国资监管转向“管资本为主”,随着职业经理人制度破冰,随着数字化重构组织形态,城投公司正迎来体制机制创新的黄金期。这场静悄悄的管理革命,终将重塑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当最后一家“空壳类”平台关闭,当第一代城投产业基金退出获利,人们终将发现:管理效能的提升不只是转型手段,更是城投重生的本质。那些跨越这道关口的城投企业,终将成为引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城投转型产业公司的合规突围:新设主体如何跨越“疑似马甲”陷阱?
下一篇:慢牛行情下的城投转型:产业赛道与债券融资新机遇
  • 集团总部

    025-84711222

    地  址:南京市汉中路89号金鹰中心A座19层

    邮  编:210029

    传  真:025-84711223

  • 业务联络

    025-84711222-652

    邮  箱:yw@huaxinjiye.com

  • 招聘联系

    025-84711222-655

    邮  箱:hr@huaxinjiye.com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Copyright © 2020华信基业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66469号-1 Designed by Wan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