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转型产业公司的合规突围:新设主体如何跨越“疑似马甲”陷阱?

围城之下,城投公司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2025年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标志着城投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2025年,对于全国上万家城投公司而言,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去年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明确要求,在2027年6月之前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零、城投公司退出平台名单、剥离政府融资职能。

在从政府融资平台向产业化主体转型的过程中,新设主体面临的合规障碍成为最大痛点之一。如何证明新设产业公司不是政府的“马甲”,而是真正市场化运营的主体,正考验着各地城投公司的智慧。

转型迫在眉睫,合规关卡难越

城投转型已不是新话题,但随着政策窗口期的收紧,其紧迫性前所未有。2025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未提及“房地产”,却对城投平台释放明确信号:“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城投公司长期扮演着政府融资工具的角色,据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48.01万亿元,其中城投相关债务占比超六成。这种依赖土地财政和政府补贴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城投公司选择通过新设产业主体来实现业务重构。然而,这些新设主体面临着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特别是如何满足“335指标”要求,成为转型路上的第一道关卡。

监管机构关注的并非企业“城投身份”,而是经营独立性与政府依赖度。即使政府补助暂时占比超过50%,若能证明补助随产业化项目成熟逐步退坡,且核心业务毛利率逐年提升,则可被视为“过渡性支持”,而非持续性依赖。



图片

新设主体的“身份困惑”:是转型还是变异?

在实际操作中,城投公司新设产业主体面临多重合规障碍。首当其冲的是属性认定困境——如何向监管部门证明新设主体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而非政府的“隐形融资平台”。

2025年6月,上交所对株洲新芦淞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通报批评,揭示了问题的典型性。该公司因债券申报材料不准确、定期报告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等违规行为被予以通报批评。

株洲新芦淞案例暴露了城投系企业贸易业务合规风险的典型表现:收入确认不规范、业务真实性不足、会计核算问题以及信息披露不准确风险。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区分真正的市场化业务与变相的融资行为。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某中部省份城投集团转型文旅产业时,虽仍获得政府文旅产业补贴,但其运营的景区门票收入、酒店经营等市场化业务占比达70%,最终通过“市场化主体”论证,顺利发行公司债。

业务真实性和可持续性成为判断新设主体合规性的关键标准。监管部门越来越关注交易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货物流与资金流是否清晰可循、客户结构是否合理分散等一系列验证指标。



图片

破解之道:三原则厘清监管边界

面对新设主体的合规障碍,城投公司需要从三个维度构建论证体系,以通过监管审核。

企业属性论证是第一步:在募集说明书中,需明确区分两类业务:一类是仍保留的市政基建(需说明市场化结算机制,如PPP项目按绩效付费),另一类是完全市场化的产业板块。

某东部城投集团将污水处理业务(政府购买服务)与环保设备制造(市场化销售)分拆核算,后者收入占比达60%,成功证明“双轮驱动”的独立性。

补助结构细化是第二步:将政府补助按“公益性”与“市场性”分类。前者如老旧小区改造补贴(需重点解释必要性),后者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产业链强链补助(可直接关联市场化竞争力)。

某城投文旅公司将景区改造专项债贴息计入“与资产相关补助”,而将游客引流奖励计入“营业收入”,合理降低补助占比。这种精细化的会计处理,有助于新设主体通过合规审核。

材料准备与沟通策略是第三步:参考交易所反馈案例,需准备“三重证据链”——业务合同证明市场化交易占比、行业对标选取同行业纯市场化企业的补助占比作为参照、明确补助退坡机制。

某西部城投在申报时,引用3个同类转型成功案例,显著提升审核通过率。这种基于案例的论证方式,比单纯的理论阐述更有说服力。



图片

地方实践:成功转型的启示录

尽管面临诸多合规障碍,一些地方的城投公司已经通过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转型,为新设主体提供了宝贵经验。

P市城投是一个成功案例。作为县级市城投公司,P市城投于2023年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划转的方式实施业务板块调整,将当水务集团及自来水收费权、产业园区资产、新城市服务集团和办公楼等划转至公司,形成六大业务板块。

通过上述资产划转和产业结构调整,P市城投成功完成了区县级城投平台产业化的转型。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规模181.11亿元,净资产106.52亿元,收入显著增长,并于2024年6月获得AA+评级,成功发行了首期6亿元公司债新增债券。

X省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则提供了另一个转型样本。该公司2021年由多家地方投资公司整合组建,定位为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重点布局8大核心板块。

转型后,该公司化纤板块占比46.41%(核心产业),城建类收入降至25%以下,满足了“非城投”认定标准。同时,公司获得主体信用评级AAA,被Wind分类为“非城投”,并成功发行两期公司债,资金投向现代农业、新能源、医药化工等产业领域。

H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转型更为彻底。该公司原业务高度依赖土地转让(占比超90%),通过并入优质经营性资产(如开发公司、保安服务公司等),推动业务重构。

转型后,公司彻底剥离城建业务,收入完全来自市场化业务(物业租赁、保安服务、房产销售),获得主体信用评级AA,被Wind分类为“非城投”,并首次发行公司债,募集资金用于偿债,标志着转型后信用能力提升。


图片

纵深发展:从合规达标到价值创造

城投公司新设产业主体不能仅满足于合规达标,更应着眼于长远价值创造。真正成功的转型,需要实现从“政府依赖”到“产业赋能”的质变。

“335指标”的本质,是倒逼城投公司构建“内生增长飞轮”。城投运营的产业园区若仅依赖租金收入,易被认定为“准政府平台”;而若形成“孵化-投资-退出”的产业生态,培育出多家上市企业,则补助可视为“市场化投资回报的前期投入”。

安徽省多地城投公司的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通过股权投资芯片、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配合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又获得了经营性现金流。

合肥市还出台了基金激励政策,对投资初创企业的基金给予损失补偿,吸引了各类资本共同参与。从实际成效来看,部分城投公司通过产业投资将经营性收入占比提升至50%以上,逐步脱离了政府信用背书。

2025年6月,河南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城投公司向产业投资公司转型,支持产业投资公司重组合并城投公司”。这一政策导向,为城投公司新设产业主体提供了制度保障。

产业化转型不仅是债务风险化解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业务重构、资产整合与融资创新,部分城投已实现从“融资平台”向“产业运营商”的质变,但仍需政策持续支持与市场化能力提升。

未来展望: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城投公司新设产业主体的合规障碍只是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从根本上说,城投转型需要实现从“政企不分”到“市场自主”的彻底转变。

未来成功的城投系产业公司或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从“融资平台”到“产业引擎”,通过投资新兴产业、培育数字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二是从“政府附属”到“市场主体”,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三是从“债务驱动”到“资产驱动”,通过数据资产入表、REITs发行,实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

城投公司的产业化转型,不是简单摘除“城投”标签,而是通过业务重构、机制革新,证明自身已具备脱离政府“输血”的“造血”能力。当政府补助从“生存依赖”转化为“发展助力”,当市场化业务成为利润主体,“335指标”将从“审核红线”变为“转型标尺”。

唯有真正扎根产业、服务市场的主体,才能在监管框架与市场竞争中赢得长远发展空间。对于全国上万家城投公司而言,这场转型之旅才刚刚开始,前途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重生的机遇。

上一篇:城投转型迷局:历史财务数据“荒漠”里,如何种出产业新绿洲?
下一篇:效能突围:城投公司转型中的“管理革命”
  • 集团总部

    025-84711222

    地  址:南京市汉中路89号金鹰中心A座19层

    邮  编:210029

    传  真:025-84711223

  • 业务联络

    025-84711222-652

    邮  箱:yw@huaxinjiye.com

  • 招聘联系

    025-84711222-655

    邮  箱:hr@huaxinjiye.com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Copyright © 2020华信基业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8066469号-1 Designed by Wan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