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与化债的双重压力下,一场静水流深的“股权迁徙”正在全国多地悄然上演。区县级城投的股权被“上划”至市级平台,成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重塑区域信用体系的关键一招。这盘资本棋局,对市县两级平台意味着什么?如何落子布局?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其前景与挑战? 笔者通过以下具体文章进行阐述。
股权上划的意义
股权上划并非简单的股权转移,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旨在为市县两级平台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一)市级视角:构筑信用高地与资源枢纽
1、规模跃升,信用筑基:
面对自身资产规模瓶颈,市级平台通过整合区县平台资源,能迅速做大资产总盘,显著改善资产负债结构。这如同为信用评级(冲刺AAA、AA+等高评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工程”。
2、融资破局,成本优化:
信用评级的提升,为市级平台打开了低成本融资的“闸门”。更重要的是,市级平台可凭借其更高的市场信誉和议价能力,扮演“区域金融中枢”角色,获取的优质资金不仅服务自身,更能有效“引流灌溉”至区县,缓解基层平台的“融资饥渴”,系统性降低区域整体融资成本。
(二)区县视角:借取资源优势突破发展桎梏
信用赋能,渠道拓宽:股权上划后,区县平台的控股股东层级跃升,其市场形象和信用背书能力随之“水涨船高”。这直接为区县平台打通了曾经难以企及的融资通道(如更高额度的银行贷款、更顺畅的债券发行),评级提升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股权上划模式,巧妙地实现了市级平台的“强筋健骨”与区县平台的“活血化瘀”。它不仅是解决区县平台“小、散、弱”结构性难题的良方,更是市级平台提升综合实力、优化区域国有资本配置、推动城投体系整体市场化转型的战略路径,构建起一种基于信用共享与资源协同的“市县共赢”新生态,是地方政府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城投转型的重要路径。
股权上划如何实施
从构想到落地,股权上划的核心在于妥善解决两大实操性问题:控制权的让渡尺度与治理权的划分边界。
(一)控制权让渡:股权比例的精准刻度
股权结构设计是区分不同上划模式的“分水岭”,关键在于确定区县平台向市级平台移交股权的比例:
全资控股模式(100%划转):这是最彻底的整合方式,意味着区县平台完全脱离原属地国资体系,成为市级平台的全资子公司。例如,抚州模式是将区级平台100%股权由区财政局划转至市级主体,实现了产权层面的完全统一。
绝对控股模式(如51%、67%或90%):此模式更为灵活,市级平台通过接收关键比例股权(确保合并报表),实现对区县平台的财务并表和战略控制,但区县级通常保留部分股权。具体比例的确定,往往是市级战略意图、区县诉求以及谈判博弈的结果,需在确保市级控制力的前提下寻求最大共识。
(二)治理权划分:委托管理下的权责平衡
股权上划解决了“所有权”问题,但“管理权”的分配更为微妙。实践中普遍采取的是“所有权与管理权适度分离”的治理模式:
市级作为控股股东,掌握核心治理权:在股东会、董事会层面行使重大事项决策权(如战略方向、预算审批、重大投融资、高管任免建议权等),确保战略协同和风险管控。
区县保留日常经营权:通过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委托管理协议》,市级平台通常将区县平台的日常经营管理权(如具体项目执行、人事、运营)委托给原属地政府或指定机构。这种“市级掌舵,区县划桨”的安排,既尊重了属地化管理效率,也保障了市级战略意图的贯彻,是平衡效率与控制的关键制度设计。
股权上划的双刃剑与理性思考
股权上划作为当前城投转型与化债的重要工具,其价值毋庸置疑,但作为一名长期观察者,笔者认为更需以冷静、全面的视角审视其深层逻辑与潜在挑战。
“信用传导”的双刃剑:
市级平台信用评级提升,本质上是将区县风险纳入其资产负债表。若区县平台风险管控不力或出现重大风险事件(如债务违约、项目烂尾),将直接冲击市级主体信用,形成“火烧连营”的系统性风险。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在化债压力下,部分上划可能异化为“风险转移”而非“能力提升”,埋下更大隐患。
治理效能的关键性:
“委托管理”模式的有效性高度依赖协议设计的周密性和执行力。实践中常存在权责利界定不清、市级监管穿透力不足、区县执行偏差等问题。若市级“只并表不管理”或区县“阳奉阴违”,极易导致管理“真空”或“扯皮”,整合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发新的风险点。笔者观察到,成功的案例无不伴随着清晰、可操作且被严格执行的治理规则。
区县能动性与长期发展的平衡:
股权上划后,区县对平台的控制力减弱,可能影响其利用平台服务本地发展的积极性和灵活性。如何既保证市级战略统筹,又能激发区县能动性,确保平台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如合理的绩效考核、利益分享机制)。笔者认为,避免区县沦为单纯的“执行者”而丧失发展活力,是长期可持续的关键。
“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
单纯追求资产规模的快速膨胀(“并表式做大”),若缺乏实质性的业务整合、管理提升和造血能力培育(“内涵式做强”),则可能只是“虚胖”。一旦融资环境收紧或监管政策变化,风险将加速暴露。笔者强调,股权上划的终点应是打造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主体,而非财务报表的简单修饰。
结语:
股权上划既是信用协同的桥梁,也暗含风险传导的沟渠;既能聚力做大,更需深耕做强。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宏大背景下,股权上划的探索与实践,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智慧与定力,唯有穿透表象,看透根本,筑牢风险防控的堤坝,方能真正激活国有资本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