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项目梳理
一、城市动脉系统建设
(一)地下综合管廊网络工程:通过构建集约化地下管廊体系,实现电力传输、通信网络、给排水管网、燃气输送等城市生命线的立体化集成,有效规避传统直埋管线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弊端。采用政府特许授权模式,以管廊使用费、容量租赁费及财政专项补助形成多元现金流,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结构化融资工具实现项目资金闭环。
(二)交通廊道升级计划:实施城市干道断面优化、慢行系统重构及桥梁结构性能提升工程,重点针对交通瓶颈路段实施立体化改造。此类工程可依托财政托底+预期流量分成的双轨收益机制,运用TOD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通过项目收益票据等债务工具实现融资创新。
二、社会服务设施升级
(三)教育基础设施迭代工程:推进教育设施"建改扩"三位一体建设,构建覆盖全龄段的现代化教育综合体。采用教育专项债+学费收益权质押组合融资模式,引入REITs工具盘活存量教育资产,实现教育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四)文旅融合开发计划:实施"文化基因解码+旅游场景再造"工程,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费新空间。创新应用TIF(旅游增量融资)模式,通过门票收益ABS、特许经营权转让等方式构建多元融资体系,配套文旅消费券等政策工具提升项目现金流。
三、生态基建体系构建
(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网,实施水库智慧化改造与智能灌溉系统工程。采用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用水者协会收费权质押模式,探索"水利设施+光伏"的复合型项目架构,提升项目综合收益率。
(六)水域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河道生态护岸、人工湿地及水环境智慧监测系统建设,推行EOD(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通过河道治理指标交易、碳汇增量收益等创新收益来源,构建"治理-开发-反哺"的可持续资金循环机制。
四、新型基础设施布局
(七)数字底座构建工程:建设绿色数据中心集群,部署边缘计算节点与智能算力网络。采用"机柜租赁+算力服务"的复合营收模式,匹配新基建专项贷款和数字主权基金等新型融资工具。
(八)产业数字化转型计划:搭建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工程。通过平台订阅费、数据增值服务等构建收益体系,运用"投贷联动"机制整合科创基金与商业银行资源。
五、可持续能源体系
(九)清洁能源矩阵建设:布局"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供网络。创新应用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碳排放权质押等融资工具,构建"能源生产+碳资产管理"双轮驱动模式。
(十)地热资源开发计划:实施深浅层地热梯级利用工程,建设地源热泵区域能源站。通过供热收费权ABS+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实现地热资源的资本化运营。
六、创新生态体系建设
(十一)科创载体建设工程:打造"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载体,建设专业化中试基地。采用"园区开发贷+产业引导基金"组合融资模式,通过租金折股等创新方式实现科技企业协同发展。
(十二)5G融合基础设施:部署5G-A基站网络,建设"通感一体"智慧杆塔系统。通过基站共建共享、数字孪生平台运营等模式创新,构建通信基础设施价值实现新路径。
▍结语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体系建设不仅是空间载体的物理更新,更是城市治理模式、发展动能与生态价值的系统性重构。在“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与“双碳”战略交汇的关键期,以数字化赋能传统基建、以绿色化重塑能源体系、以市场化激活公共资源,已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展望未来,随着EOD、TOD等开发模式的深化应用,以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渗透,城市基础设施将逐步演化为“可计算、可交易、可增值”的智慧生命体。建议各地城投企业紧抓政策窗口期,以项目为载体培育三大核心能力——基于数据资产的运营能力、基于绿色技术的迭代能力、基于产融结合的造血能力,最终实现从“城市建设者”向“城市运营商”的战略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当然,具体以哪一类或哪一个项目作为融资途径,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原创:闻昊
关注微信公众号
获取债券资讯